《風的形狀》——在漂泊之中,學會與不確定共存
在廣東歌的世界裡,關於「離開」的作品從不缺乏,但很少有一首歌能像〈風的形狀〉般,以如此輕柔的筆觸,將「出走」與「存在」寫得如此溫柔與深刻。這首由林家謙作曲、編曲及監製,陳詠謙填詞,岑寧兒主唱的作品,不僅是一趟關於遠行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成長與信念的思考。
離別的開端,是對未知的擁抱
「記不記得 你將證件與機票連著一份渴望 放入這背囊。」開首的畫面簡單卻極具象徵性。這不只是一次旅行的準備,更像是人生每一次踏出舒適圈前的那一刻——帶著期待,也帶著不安。
林家謙的旋律如微風般流動,細膩的編曲讓整首歌在安靜與流動之間取得平衡;而陳詠謙的歌詞延續他一貫的哲思風格,以日常語言訴說人生哲理。「為了找人生不同形狀」,一句看似平實,卻道出現代人不斷尋找自我定位的無盡渴求。
「風」的象徵:自由與不確定
「乘著那風的幻想/離別的故事散落途上」,這裡的「風」既是旅程的力量,也是一種象徵。風沒有形狀,卻無處不在;它帶你離開,也推動你前行。
這首歌的美,在於它並不強調目的地,而是讓聽者體會「漂泊」本身的價值。陳詠謙筆下的風,不是浪漫的逃離,而是生命的一種常態。離開與歸屬、迷失與希望、恐懼與嚮往,都在這股風裡交織成最真實的人生樣貌。
「長夜裡看守甚麼/才值得你為曙光 為明日嚮往」,一句輕輕問出,卻像是在對每個徘徊於生活邊緣的人提問。這樣的詞句沒有答案,但正因如此,才更貼近生命的現實。
岑寧兒的聲音:一種溫柔的空氣
岑寧兒的演繹使這首歌有了靈魂。她的聲線透明,像風,也像光——沒有明確的形體,卻能滲入每一個情緒縫隙。她不誇張、不煽情,只是以近乎素描的方式,讓每一個字都自然地呼吸。
她的聲音讓人聯想到漂泊的自由,也提醒人接受人生的無常。正如歌詞所說:「流淚的過雲雨 或遙望清朗/讓一切沒定案。」這是全曲最終的釋懷——學會與不確定共存,才是成長真正的模樣。
關於岑寧兒
岑寧兒(Yoyo Sham)是香港創作女歌手,以清新、誠實的音樂風格見稱。她的作品常以細膩的敘事和柔軟的聲音描繪個人情感與時代氛圍。從〈風的形狀〉到〈Beautiful〉、〈光之翼〉,岑寧兒以音樂呈現「溫柔的力量」——她不呼喊,卻能撫平心底的波動。
結語
〈風的形狀〉是一首寫給每個仍在路上的人聽的歌。它沒有告訴你該往哪裡去,也沒有承諾結局,只是輕聲提醒:出發不需要理由,迷失也不一定錯。
生命本身,從來就沒有定案。
如同風一樣,正因無形,才擁有無限的形狀。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b1Db47D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