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岡堅守五十七年的中華味──光洋軒的「炒麵人生」
一人廚房的晨光
早上八點五十分,位於福岡市渡邊通站步行六分鐘的中華食堂「光洋軒」,店主下田先生準時出門,開始他一人經營的忙碌一天。這家創立於1966年的老店,已有超過半世紀的歷史,是當地居民與上班族心中的「中華定食聖地」。
在開門前的數小時,他先到市場採買新鮮蔬菜與食材,回店後開始進行繁瑣卻精準的前置工作:削甘薯皮、切捲心菜、備好胡蘿蔔與青蔥。這一切都為了午市能準時供應那碗人氣滿滿的「皿うどん(炒脆麵)」。
匠人與砧板的故事
下田先生對料理器具有著特別的執著。他愛用的砧板是由銀杏木製成,已陪伴他四十年。銀杏木質地柔軟、彈性極佳,刀痕遇水便能自我修復。
他笑說:「用過這種砧板之後,其他的都回不去了。」
這份講究不僅體現在刀具與木板之間的摩擦聲,更體現在每一刀切出的厚薄一致、每一份蔬菜的潔淨新鮮——正是這些細節,支撐著老店歷經半世紀仍然屹立不搖。
料理哲學:讓平凡食材復活
光洋軒每天要處理約十公斤高麗菜與三十顆洋蔥,這些食材主要用於炒飯、什錦炒麵與皿うどん。
「買回來的菜不一定完美,」他說,「我們洗淨、修剪,再讓它們變成好吃的料理。料理人最重要的不是用最貴的食材,而是能讓普通食材重生。」
這種節約又真誠的料理哲學,正是他認為「更好的管理」,也讓每道菜多了一份人情味。
傳承不變的味道──皿うどん的靈魂
九點四十九分,製麵商送來特製中華麵。這是光洋軒的靈魂所在,創業至今配方未改,即使製麵師傅換人,麵條的口感仍舊如初。
為了讓皿うどん香氣濃郁、酥脆分明,他會在營業前反覆將麵條炒香上色。若偷懶跳過這一步,整碗炒麵的味道就失去了層次。
他堅持道:「這是皿うどん好吃的關鍵,比調味料還重要。」
午市開動──中華香氣與披頭四
十一點半開店後,餐廳一樓的吧枱與桌席很快坐滿。背景音樂播放著披頭四——因為老闆喜歡,他甚至在二樓開設了一個小小展區,陳列樂團的唱片與紀念品。
每日午餐定食售價900日圓,份量充足。特製皿うどん(800日圓)鋪滿豬肉、蝦仁、魷魚、扇貝與時令蔬菜,金黃色的麵條外脆內彈,吸滿濃郁湯汁後香氣更足。常客笑說:「這碗炒麵真是每天都想吃的味道。」
中華熱氣中的一人戰場
下午時分,廚房成了獨奏的舞台。從鍋中翻炒的甜酸肉、鍋邊飄出的八寶菜香、再到炸蝦定食的油花聲,整個光洋軒充滿了活力。
「一個人忙得團團轉,但看到客人吃完說『好飽,好滿足』,就值得了。」
週五是他特別推出的「炸蝦日」,不少老顧客早早排隊;週六則是「超值套餐日」,菜式份量更驚人。
他堅持每天新鮮現炒、不用冷凍半成品,只為讓每位客人都能在家常味中吃出誠意。
一碗皿うどん的延續
午後三點,餐廳打烊。廚房恢復安靜,鍋鏟與砧板的聲音逐漸消散。下田先生擦去額頭的汗,笑著說:「炒麵這件事,越簡單越難。每天都要比昨天更好吃一點。」
這份樸實的信念,正是光洋軒能在福岡屹立五十七年的理由——一碗皿うどん的溫度,連時間都捨不得帶走。
YouTube專欄名稱:Japanese Noodles Udon Soba Fukuoka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APkHhDsJz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