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下町的四十二年老味道:《菜來軒》——八十歲阿媽的中華料理魂】

在東京的下町,有一間從 1981 年開業至今、由一位八十歲老闆娘獨自撐起的中華料理店——《菜來軒(Saraiken)》。
油煙、炒鍋聲、熱氣與笑聲交織,這裡沒有華麗的裝潢,
只有最樸實的料理與一位「阿媽」對食客的溫柔堅持。

一早開門前的準備:從湯頭開始的日常

早上八點半,阿媽福澤和子便開始忙碌。
她先將豬骨、雞骨、豬腿骨與蔬菜熬成濃郁的湯頭,
再用這湯煮叉燒——那是她引以為傲的香氣來源。

「要吃嗎?試試看吧。」
她微笑著遞出剛煮好的叉燒。那柔軟多汁的一口,
讓人立刻明白:這是幾十年功夫的味道。

八十歲的背影:從少女到“阿媽”的一生

和子女士出生於奄美群島,十八歲便到東京闖蕩。
年輕時與丈夫一起創業,後來丈夫早逝,
她一邊撫養五個孩子,一邊獨力撐起餐館。

她笑說:「我熨好白袍穿上時,就覺得自己還年輕,不能輸啊!」
如今她仍親手拿鍋、親自掌火。
「雖然手重了、夏天也熱得吃不消,但我還能撐得住。」
對她而言,繼續炒菜,就是「活著」的方式。

鎮店招牌:五目炒飯與餃子

「五目炒飯」(880日圓)是《菜來軒》的靈魂。
飯裡滿滿的叉燒、蝦仁、雞蛋與蒲鉾,炒得鬆香濕潤,
上面再覆上一層滑嫩的玉子燒。

鹽是味道的關鍵——她堅持用沖繩海鹽與調味粉提鮮。
配上湯裡浮著細蔥的清湯,一整套下來,
是老顧客口中的「東京第一炒飯」。

另一道人氣菜是厚皮手工餃子(6粒500日圓),
餡料飽滿、湯汁豐富,熱氣中香氣撲鼻。
搭配自家調的辣油與醋胡椒,風味更加分明。

中午的喧鬧:從工人到學生都愛的味道

早上十一點半一開門,熟客便魚貫而入。
午餐定食只要 880 日圓,能吃到炒飯、拉麵、或炒青菜。
年輕工人三五成群坐滿店內榻榻米座,
一邊大口吃炒飯,一邊喊著「阿媽,這個好味啊!」

「勞動完後吃飽,再努力幹活,這就是幸福。」
這句話是常客們最常掛在嘴邊的感想。

傍晚登場的“阿媽”時光

下午三點,穿著白袍的阿媽慢慢進門。
她開始包餃子、剁蒜、炒餡——那是晚市的節奏。
她說:「以前我們家族在東京有 38 間《菜來軒》,
現在只剩 4 間。我要把這味道繼續留下。」

傍晚五點半,夜場開門。
常客點的仍是那份五目炒飯配餃子,
也有人喜歡炒茄子、回鍋肉、麻婆茄子或辣蝦仁。
香氣撲鼻,鐵鍋的聲音在店裡迴盪。

炒鍋的聲音,是這家店的靈魂

「我炒了四十年的飯,客人說最懷念的,是那聲音。」
阿媽說,年輕時她炒飯的鐵鍋聲清脆響亮,
現在雖力氣不如從前,但那節奏依舊讓人安心。

常客裡有些是「從十歲跟父母來吃,到現在五十歲」的熟面孔。
他們帶著孩子再來,店裡的三代緣份,就這樣延續。

阿媽的哲學:工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我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健康的身體。」
她笑著說:「我沒病沒痛,希望能做到八十五歲。
哪天早上孩子起床,看到我安靜地睡著,就夠了。」

對她而言,這間小小的中華料理店,
不只是工作,更是家、是記憶、是生命的延續。
正如她常說的一句話:
「只要還能炒飯,我就還是那個不服輸的年輕人。」

尾聲:東京的溫度,在一碗飯裡延續

《菜來軒》沒有名廚光環,也不在觀光地圖上。
但那份手中傳遞的熱氣、鍋鏟與笑容,
是東京下町最真實的人情味。
在這裡,一句「阿媽,好味啊!」
就是對她四十二年努力最溫暖的回報。

YouTube專欄名稱:東京烏冬面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dTTbvaLYIiA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