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的極致科學:大阪門真「Oishitoko烏冬」的職人哲學
清晨七點的開門聲
大阪門真市的國道163號沿線,一間名為「Oishitoko」的烏冬店在清晨七點準時拉開鐵閘。
這家店由現任店主從母親手中接棒,已有約五十年歷史。
他原本在三島經營舊店「三島真打」,直到2018年4月才搬遷至現址。
每天早上,他一人獨自開工——熬湯、配料、備麵。
香菇、昆布、小魚乾的香氣漸漸瀰漫整個廚房。
他說:「湯要保持在八十至九十五度之間,這個溫度最能引出風味。」
用酸調味的水
「烏冬不喜歡鹼性水。」他笑著解釋道。
他在煮麵水中加入少許醋,使pH值保持在5.5,微酸的水能讓麵條成形方正,不會軟塌。
若使用鹼性水,不但會讓麵條失去彈性,還會令鋁鍋變黑。
「醋不只是調味,更是烏冬的守護者。」這是他多年實驗的結論。
為了保持蔬菜爽脆,他還會把青菜泡在50度的溫水中兩分鐘,讓蔬菜「活」起來。
不是固定配方,而是每天的調整
他說自己並不拘泥於某一種麵粉。「我每天都會調整比例。」
他同時使用四種不同產地的麵粉,根據氣候與溫濕度改變配比。
「早上試麵糰時,如果覺得偏硬,就會在隔天多加一種更有彈性的粉。這是每天都要微調的工作。」
這位職人對麵的理解近乎科學化:
「揉麵不能超過300次,否則麵筋會被破壞。
壓力太大會讓麵筋崩裂,所以要先讓它休息,等它放鬆,再踩踏成形。」
每晚打烊後,他會靜靜地「踩麵」,讓麵團獲得最理想的韌度。
麵粉也有「吟釀等級」
在備料的時候,他展示不同的麵粉。
「這是最貴的,這是第二貴的,這是最實惠的。」
他用「日本酒」來比喻:「像大吟釀、吟釀、純米這樣分級。這款粉就像大吟釀,不一定最好吃,但質地最細緻。」
他指出價格的差異來自「灰分(Kaibun)」——即麵粉燃燒後留下的礦物質含量。
灰分越少,麵粉越白、越細;灰分越高,風味則更濃郁。
「日本小麥最大的弱點就是品質不穩定。」
他翻開筆記本,記錄著不同日期的小麥數據:
「10月15日製粉的蛋白質是9.4%,10月29日那批超過10%。蛋白質多代表澱粉少,麵會變硬。」
他解釋,這種變化來自日本的梅雨季——「收割前下雨會讓澱粉轉化為能量,‘旨味’就流失了。」
相較之下,澳洲或北海道因為少雨,能保持穩定品質。
只為追求「好吃的部分」
「Oishitoko」這個店名,意即「美味的部分」。
他說:「我希望客人吃到烏冬最好的狀態——彈性、湯香、餘韻。」
從選粉到煮水,從酸度到火候,一切都為了那一碗「剛剛好」的烏冬。
店內菜單簡單卻講究——雞肉咖喱烏冬、炸豆腐烏冬、伊比利豬肉烏冬。每一碗都經過細緻的計算與心思。
「我的孩子不會接手,所以這家店是我為自己而開的。」
他抬起頭微笑說:「現在,我終於能做出自己理想中的一碗麵。」
YouTube專欄名稱:日本烏龍麵蕎麥麵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HVFDAiky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