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蕎麥香:大阪「更科總本家」的職人日常

一天的開始,從清晨買菜開始

在大阪浪速區惠美須東、通天閣附近,有一家開業於1909年的老字號蕎麥麵店——「更科總本家(The Original Sarashina)」。
清晨時分,老闆牽着狗散步後,騎單車前往木津批發市場採購。挑選完食材後,竹籃裡裝滿了嚴選的豆腐與乾貨,踏上歸途,展開新的一天。

老闆笑說:「這種厚炸豆腐現在不多見,找到合適的供應商不容易。」他所用的豆腐來自浪速區的一家老舖,每一塊都細緻結實。

百年傳承的高湯

湯底是蕎麥麵的靈魂。「更科」使用羅臼昆布(切邊料)與上等柴魚片,再搭配鯖魚乾片共同熬煮。
老闆說:「做蕎麥湯要有層次。第一次煮出的濃湯叫“殻(kara)”,再用同樣材料煮出的淡湯叫“馬鹿(baka)”,最後把兩者混合,就是我們的湯底。」

熬湯的火候極其重要,老闆一邊調整火力,一邊小心撇去浮沫。接着加入「返汁(kaeshi)」——以味醂、醬油、砂糖煮製的濃縮調味液——與「倍汁(Baijiru)」雙倍濃湯混合,再細火慢煮,湯色清透、香氣溫潤。

「我以前學的是舊單位‘匁(monme)’,現在仍然用那個量法。」老闆笑着說。這份對傳統的堅持,是百年味道得以延續的原因。

與通天閣一同成長的老店

早上九點,拉起鐵閘,店裡開始打掃。這家店最初在明治42年(1909)創立於大阪本町,三年後隨着新世界(Shinsekai)建設遷至現址。
戰時曾因大阪空襲被燒毀,昭和20年重建。第二代老闆親自設計小庭園,裡面養了三隻鶴,象徵長壽與吉祥。牆上的菜單至今仍是第二代親筆所書。

店內乾淨明亮,格子天花板反射着自然光,木質桌椅與紙門構成了懷舊的氣息。

手打蕎麥的職人工序

老闆使用高品質「更科粉」,取自蕎麥籽中心最白的部分,口感細緻。
首先將粉與水放入攪拌機混合,再用製麵機壓平成麵片,最後切成整齊細麵。
這樣製作出的蕎麥麵,滑順中帶有微微的彈性,入口清香。

經典菜式與人氣定食

餐廳上午十一點正式開門營業。與通天閣一同走過百年,「更科總本家」早已成為當地人的日常味道。
這裡供應蕎麥與烏冬兩種主食,搭配多款定食與小菜:

親子丼(Oyakodon):雞肉與雞蛋滑嫩交融,溫潤的湯汁包裹白飯,是經典日式家常味。

肉咖喱丼:採用印度廚師特調的香料,並使用自製以豬油與麵粉炒成的咖喱磚,濃厚卻不油膩。

玉子燒(Japanese Egg Rolls):以高湯與雞蛋製作,口感柔滑、香氣甘甜,是店內長年的人氣菜。

籠蕎麥(Zaru-soba):冰鎮後的蕎麥麵沾上特製蘸汁,配以芥末與辛味蘿蔔,清爽解膩。

山藥冷蕎麥(Cold Kake-soba with Yams):將濃稠的山藥泥與冰涼湯汁混合,滑順又爽口。

雞蛋烏冬(Egg Udon):生薑香氣與高湯相得益彰,雞蛋柔軟包裹烏冬,是冬季的溫暖一碗。

燒鳥與雞肉炒蔬菜:午市時段三位廚師分工合作,動作俐落,菜色色香味俱全。

百年如一的堅持

從明治到令和,「更科總本家」不僅見證了大阪的變遷,也守護着屬於這座城市的樸實味道。
一碗湯、一份玉子燒、一碟冷蕎麥,都是時間的味道,也是職人精神的象徵。

YouTube專欄名稱:日本烏龍麵蕎麥麵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0CkxpGmjeD0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