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公婆見鬼──唔係你就係我:搬石頭砸自己腳的爭執
字面拆解:夫妻見鬼究竟指什麼?
「兩公婆見鬼」乍聽是夫妻偶遇鬼怪,實際上形容情侶或夫妻陷入爭吵時,各自都把對方當成「問題根源」。下一句「唔係你就係我」更直接點出矛盾核心:兩人誰都不認錯,只想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深層意義:責任推卸下的關係溝通盲點
- 互相指責:每次摩擦都像扔石頭,兩人防禦心重,卻忽略了根本問題。
- 沒有對話:把「看不到的鬼」當作對方的錯,反映雙方缺乏真正理解與傾聽。
- 情感疏離:長久下來,感情變成各自對立的戰場,彼此愈走愈遠。
香港場景中的「見鬼效應」
1. 房租與按揭的壓力
- 誰付多些?誰該理家務?
- 結果:每次數字對唔齊便翻炒舊帳,爭吵變得例行公事。
2. 繁忙工時與陪伴缺失
- 一方加班、另一方抱怨:「你整日都唔見人!」
- 變成:「唔係你唔體諒我,就係我自私」。矛盾只會越滾越大。
3. 教育子女的分歧
- 錄取學校、興趣班安排、獎懲方式……
- 兩人各有堅持,互相否定對方方法,無法達成共識。
三大妙招:讓「見鬼」化解於無形
- 同理心對話
- 先聆聽對方:真正搞清楚「你的感受」點樣被觸動
- 然後再表達:用「我感覺……」取代「你總是……」
- 責任清單化
- 列出每日/每週家務或開支項目
- 明確劃分責任:避免事後又推又卸
- 定期夫妻時間
- 每月撥出一晚「只屬於我們」:遠離電話、齊心規劃未來
- 輕鬆活動助促進感情:共享興趣、重溫約會模式
實戰案例分享
挑戰場景 |
問題表現 |
化解策略 |
房租負擔 |
每月為錢吵得面紅耳赤 |
使用共享記帳App,定期對帳 |
工作繁忙 |
回家只想滑手機,不理伴侶的情緒 |
設定「關機時間」,專心互動 |
子女教育 |
意見相左,扯皮比誰更愛孩子 |
共同閱讀親子教育書籍,達成共識 |
結語:把「鬼」留下,攜手走過
「兩公婆見鬼:唔係你就係我」提醒我們,最可怕的不是未知的鬼怪,而是夫妻間自設的高牆。當責任不再被推來推去,真心溝通與協作就能把心門打開。願每對香港夫妻,都能在日常摩擦中學習放下成見,攜手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