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的回流與新生

國際政策下的挑戰

美國於2020年11月9日實施新規定,要求香港商品出口美國時,必須標示原產地為「中國」。此舉引發廣泛關注,也令「香港製造」再次成為社會熱話。這不僅是貿易上的技術問題,更觸動了港人對品牌價值與身份的思考。

「香港製造」的昔日光輝

回望過去,製造業曾是香港的經濟命脈。從六七十年代的玩具、鐘錶,到紡織、電子,標示著「香港製造」的產品曾經遠銷世界各地,為香港贏得國際聲譽。然而,自八十年代起,工廠大量北移至內地,昔日的輝煌逐漸褪色,「香港製造」的標誌亦愈見稀少。

堅守與回流的選擇

雖然大勢所趨,但仍有部分廠商選擇堅守本地。部分擁有過百年歷史的老牌工廠,自開廠以來一直留在香港,延續工藝與品質。同時,也有食品廠認為「香港製造」象徵著品質保證與市場信心,因而決定回流設廠,把生產重新帶回這片土地。

再工業化的機遇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希望透過創新科技與高增值產業,為製造業注入新動力。問題是,這些政策是否能真正惠及世代相傳的本地工廠?「香港製造」如何在新時代中找到定位,延續價值,將是未來的重要挑戰。

結語

「香港製造」曾經代表著努力與驕傲,如今在國際政策與本地轉型夾擊下,它的意義更值得被重新審視。堅守的廠商、回流的企業,與政府的再工業化政策,或許能為這個標誌寫下新篇章。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ju7AKKiRc&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82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