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少年:迷途中的呼聲

青少年犯罪的警號

2020年,全港10至20歲青少年的犯罪個案接近4000宗。這些數字並非冰冷的統計,而是一個個正在成長的生命,在迷途中走上了「非常行為」的道路。學者指出,偏差行為往往「根源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顯示出問題並非單一,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家庭與社會的拉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缺乏關懷或管教失衡,往往是問題的開端。學校環境和朋輩影響,則可能進一步放大這些隱憂。當社會環境中存在誘惑或負面風氣時,少年更容易滑向錯誤的選擇。時代變遷下,資訊科技、網絡文化等新挑戰,亦令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變得更複雜。

四方協作的努力

近年,社會各界強調「家長、學校、警方、社工」四方協作,嘗試為非行少年築起安全網。透過家庭教育、校園輔導、警方介入以及社工支援,希望能引導迷途少年回歸正途。然而,成效仍有待檢視,資源分配、協作模式和後續跟進,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少年最需要的力量

在迷失的路途上,非行少年最需要的或許並非單純的懲罰,而是理解與支持。他們需要有人傾聽、有人給予方向,也需要一個能夠重新建立自信和價值觀的平台。只有當社會提供機會與接納,他們才有可能走出陰霾,尋回正確的道路。

結語:共建未來

非行少年的問題,不只是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課題。要避免「非常行為」不斷重演,需要家長、學校、政府及社會攜手合作,為青少年營造一個有愛與有序的成長環境。這不單是幫助他們,也是守護香港未來的一代。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1VA5vRpAKw&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42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