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器「長壽權」:從棄置到延續的思考

電器的宿命:從新鮮到老化

時間不單令我們衰老,電器同樣無可避免地「變老」。面對家中「老電器」,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棄舊迎新」。然而,問題並不只在於耐用性,而是當維修商找不到零件,電器就被提早「判死刑」,被迫送往堆填區。

歐盟新法案:保障「維修權」

今年三月,歐盟正式實施新規例,要求家庭電器生產商在產品推出後十年內,必須提供足夠後備零件,讓消費者能夠自行維修電器。這項法案的出現,不單減少浪費,也賦予用家選擇「修」而非「棄」的權利。這意味著,電器不再只是短期消耗品,而是可延續使用的「長壽伴侶」。

香港的啟示:修舊還是棄新?

反觀香港,消費文化往往傾向「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但在環保意識日漸提高的今天,若電器能透過維修延續壽命,不但減少電子垃圾,也能省下開支。倘若未來本地亦能引入類似規管,或推動更多維修零件流通,港人或許會改變對「老電器」的態度。

結語:從「消耗品」到「陪伴者」

一部電器,往往承載著家庭的日常與回憶。當電器被賦予「維修權」,不只是延長機械壽命,更是讓人們有機會珍惜「舊物」的價值。當電器不再輕易被淘汰,你,會否選擇繼續陪伴這位「老人家」走下去?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ZDUdXxSkE&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39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