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別本無常:生死教育的第一步

在香港,生死教育已推行多年,但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忌諱談論死亡。大部分人往往要等到親人離世,才開始學習如何面對生離死別。然而,死亡並非突如其來的議題,而是人生的一部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與它共處,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功課。

1. 忌諱背後的沉默代價

香港文化中,談死常被視為「不吉利」。這份忌諱讓許多人在失去至親時,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準備。心理學家指出,若喪親者長期無法抒發哀傷,情緒可能積壓成隱患,影響精神健康,甚至萌生自殘念頭。由此可見,逃避死亡話題,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痛苦。

2. 學校嘗試打破禁忌

近年,有中學開始嘗試在日常教學中融入生死教育,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探討死亡意義。透過課堂討論與實例分享,學生不僅學會面對失去的能力,也培養出對生命更深層的尊重與珍惜。這一步,雖然敏感,但卻是必要。

3. 家庭中的親子對話

除了校園,一些家長亦嘗試以親子繪本作媒介,與年幼子女談論生老病死。繪本透過故事與圖像,讓孩子以自然、溫和的方式理解生命的循環。這不僅減低孩子的恐懼感,亦能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讓死亡不再是難以啟齒的禁忌。

結語

死亡無常,但教育可以帶來力量。當我們願意正視並討論生死,就能在失去來臨前,建立起心理韌性與支持系統。生死教育,不只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更是教會我們如何活得更真切。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HI4DEwG8g&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4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