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生的去或留:疫後新挑戰
隨着二月初港府宣布與內地全面通關,過去三年困於深圳、只能透過網課學習的跨境學生,終於重踏香港校園,回復實體課。這群學生「闊別」香港多年,重新跨境上學的日子再臨,他們要面對的,已不只是交通的奔波,還包括重新適應校園生活與學習節奏的挑戰。
1. 重回校園的適應期
跨境生長期透過屏幕與老師和同學互動,如今回港上課,既感到新鮮,也要重新磨合。他們要再次習慣每天舟車勞頓的跨境路途,早出晚歸的日子成為生活日常。對部分學生而言,校園氛圍和同學關係,亦需要時間重建。
2. 疫後兩地的變與不變
三年時間,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社會都經歷不少變化。生活習慣、教育模式甚至升學競爭環境都有新局面。跨境生既要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的嚴謹與競爭,又要兼顧家庭在深圳的生活方式,兩地文化與環境的落差,成為他們日常面對的課題。
3. 「深港人」的身份優勢
多年來,跨境學生遊走深港兩地,既熟悉香港教育體制,又保留內地生活背景。他們在升學及就業的選擇上,或許比單一背景的同齡人更具彈性。這份「深港人」的身份,正是他們未來能否在兩地發展的獨特優勢。
結語
跨境生的成長路上,既有舟車勞頓的辛苦,也有跨越地域的眼界與機遇。去或留,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種靈活調適。能否在「深港」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將會是他們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ngRDm9zHU&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