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潮退時:跨境學童的退學潮與教育新挑戰

北區學校的黃金年代與危機浮現

過去十多年,深港跨境學童曾經是北區學校的重要生源。每天早上,大批學童跨越邊境,「迫爆」北區的學額,甚至帶動校巴、補習及社區經濟。然而,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中港兩地長期未能通關,跨境生無法如常返校,直接引發一波退學潮。

退學潮帶來的縮班危機

北區學校首當其衝,不少原本依賴跨境生的中小學及幼稚園因學生人數驟減,面臨縮班甚至停辦的風險。學校除了失去主要生源,也同時要承受師資流失、資源縮減的壓力。對一些家長而言,無奈只能把孩子轉到深圳或香港其他學校,令學習連貫性受影響。

疫情下的人口雙重打擊

除了疫情導致的退學潮,香港同時面臨人口老齡化與移民潮的夾擊。適齡學童人口持續下降,教育界整體招生環境惡化。這意味著,即使疫情過後兩地恢復通關,跨境學童群體的規模也可能難以回復以往水平。

學校的應對策略

在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學校需要「變陣」:

開拓本地生源:吸引社區內的學童就讀,改善校本特色課程。

提升教育質素:以雙語教學、STEM課程或國際課程增加競爭力。

靈活招生策略:吸引非傳統學童群體,如新來港家庭的子女。

這些改變不僅是短期應急之舉,也可能成為未來教育模式轉型的契機。

跨境學童的未來

跨境學童這個「時代產物」,原本反映了深港緊密的經濟與生活聯繫。但在疫情影響下,這種模式可能提早結束。長遠而言,兩地教育制度如何銜接?跨境學童的學習權益如何保障?這些問題仍有待政府與教育界共同解答。

結語

跨境學童的退學潮,不僅是疫情下的教育縮影,更折射出香港人口結構與教育生態的深層挑戰。當跨境潮退去,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否找到新的出路,將是未來幾年的重大考驗。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ssXZl-SXo4&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46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