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湮沒的歷史: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育危機
歷史建築的社會意義
香港的歷史建築,承載着城市發展的脈絡與集體記憶。無論是殖民時期的洋樓、戰時留下的防空洞,抑或社區中的舊式學校、墳場與石碑,它們都記錄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與足跡。這些建築不只是磚瓦結構,更是歷史與文化的具象化。
評級制度的漏洞
現時本港有歷史建築評級機制,會將建築物分為不同等級(如一級、二級、三級),代表其保育價值。但制度卻存在明顯漏洞:
缺乏強制保護:即使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業權人仍可選擇拆卸,沒有明文規定必須保存。
涵蓋範圍不足:部分具歷史意義的防空洞、石碑或墳場,因不屬於「建築物」定義,而未能納入評級之列,直接失去被保育的機會。
拆卸與保育的矛盾
隨着土地發展需求增加,許多歷史建築面臨被清拆或改建的壓力。一方面,發展被視為城市進步的象徵;另一方面,歷史遺跡一旦消失,便無法復原。保育與發展的拉鋸,正是香港當下最突出的城市矛盾之一。
保育的未來出路
專家與保育人士認為,若要避免歷史建築「名存實亡」,必須:
建立具法律約束力的保護措施;
擴大評級涵蓋範圍,把墳場、防空洞、石碑等納入考量;
引入「活化」概念,讓歷史建築不只保存外貌,更能賦予新功能,在現代社會中延續生命。
結語
香港的歷史建築不僅是城市的裝飾,更是歷史的見證者。若制度與意識未能及時改善,這些珍貴的歷史瑰寶或將成為消逝的記憶,從此只能在舊照片與回憶中尋找。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rfaBd5K3o&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