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唐樓:城市巨輪下的歷史記憶

香港以高樓聞名,但在石屎森林的背後,仍有一批靜默存在的百年唐樓。這些戰前建成的舊樓,既見證了社會的變遷,也是市民生活的縮影。然而,隨著城市發展加速,唐樓一幢幢被淘汰,如何保存這份珍貴的歷史印記,成為今日社會的考題。

唐樓的歷史與現況

唐樓是上世紀常見的民居設計,結合商舖與住宅的功能,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生活記憶。根據統計,港島和九龍近年僅剩下約160多座戰前唐樓及洋樓,數量日益減少,保育壓力愈來愈大。

評級不足的困境

令人憂慮的是,超過一半現存唐樓並未獲得歷史建築評級,意味著它們隨時可能被拆卸。這不僅是建築的消失,更是文化脈絡的斷層。當發展與保育拉扯,唐樓的命運顯得特別脆弱。

活化唐樓的新嘗試

面對保育困難,有業主選擇另闢蹊徑,將戰前唐樓改造成社區空間。透過舉辦展覽、工作坊、藝術活動,讓舊建築重新融入社區生活。這種活化方式不僅保留了建築本體,還賦予其新的生命與價值。

社區與文化的連結

唐樓不單是磚瓦結構,而是與街坊生活緊緊相連。它們承載的,不僅是建築美學,更是街坊情誼、文化交流與城市集體回憶。活化唐樓,不只是保存古蹟,而是延續一種「生活中的文化」。

結語

百年唐樓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記錄著城市由漁港走向國際都會的軌跡。如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政府、業主與市民的智慧。唯有珍惜與善用這些舊建築,才能讓歷史不被時代巨輪碾過,而是以新姿態繼續屹立於香港社區之中。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bkHKF1qaM&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54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