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小空間裡的家:貨櫃屋與太空艙的香港居住現實
樓價高企下的新式住屋
香港樓價高企已成常態,無數市民為了「上車」或付租供樓辛勤工作,但適切的居所仍然供不應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太空艙、貨櫃屋、納米樓等新式住屋型態應運而生。對許多人而言,只要有瓦遮頭,無論空間多麼狹小,都可以稱之為「家」。
車位大小的生活空間
當生活起居必須在一個與車位相若的空間內解決,有限的面積變成一大挑戰。室內設計師需要絞盡腦汁,利用每一寸空間,務求讓住戶既能住得下,也能住得其所。小空間設計不單是實用的考驗,更是一種創意的比拼。
建築與社會角色的轉型
貨櫃屋的出現,除了是市場供應的補充,供應商亦嘗試轉型,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以另類的建築方法興建更多宜居房屋。這不僅是解決住房問題的實驗,也是社會對居住權的一次回應。
「家」的真正意義
對小市民來說,「家」的意義從來不只是冰冷的單位數字。無論是太空艙還是貨櫃屋,真正的歸屬感來自於生活的溫度與心靈的安放。或許,空間大小限制了生活方式,但卻限制不了人們對「家」的渴望與追求。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PQQAgy2io&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