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化?香港為何落後一步

發展無現金支付已成全球大勢,內地更早已邁向全民普及的電子支付模式。相比之下,香港的進程卻顯得緩慢,雖然政府早於2020年提出智慧城市藍圖,將推動流動支付列為目標,但幾年間的成果與鄰近地區仍存在明顯差距。

普及率差距仍然存在

過去兩年間,本港使用流動電子支付的人數增加約十個百分點,接近六成人口開始習慣以手機完成交易。然而,與內地超過八成半的普及率相比,香港仍然落後。這種差距,不僅體現於日常消費,更反映出本港在支付文化和基建配套上的不足。

曾經的先行者,為何慢下來?

香港在全球最早引入及推廣電子貨幣,八達通更曾是國際間的成功案例。但隨着新一代支付工具如支付寶、微信支付、Apple Pay等相繼進場,本港市場發展卻未見如預期般迅速。支付平台之間的競爭雖然激烈,卻未能真正推動市場大幅轉變,反而形成割裂局面。

市場百花齊放,能否推動加速?

過去十年,香港電子支付工具百花齊放,從本地平台到跨境應用,選擇繁多。這既為消費者提供靈活性,但同時也帶來分散與不便,未能形成統一主流。要真正推進「無現金化」,除了消費者接受程度,商戶端的支援與成本考慮,亦是推廣成敗的關鍵。

結語

香港雖然在電子支付的起點上曾領先全球,但如今卻顯得步伐滯後。要迎頭趕上,既需要政策引導,亦需市場統合與消費文化的轉變。無現金化的道路,香港仍在追趕,但只要方向明確,步伐未必不能加快。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_fvPt_ZBXTk?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