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智能:被忽視的學習群體
在香港,學童的智力水平常以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評估。一般智商介於80至110之間,而智商低於69則被界定為智力障礙。不過,仍有一批孩子的智商介乎70至79之間,他們既不屬於「正常」範圍,也未達到智力障礙的標準,被稱為「有限智能」。這些孩子在學習與表達上常顯得遲緩,卻因制度上的「灰色地帶」而容易被忽略。
1. 夾縫中的學童
有限智能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難以跟上進度,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力稍遜,學習過程常感吃力。然而,由於教育局特殊教育需要(SEN)類別並未涵蓋這群學生,他們無法獲得專門的支援,只能在主流教育環境中自行摸索。
2. 學習路上的壓力
這些孩子不單要面對課業上的困難,還常因表現不如人而受到同儕的誤解甚至排斥。家長亦面對沉重壓力,一方面希望孩子獲得公平學習機會,另一方面卻苦於制度資源不足,難以提供合適的支援。
3. 教育制度的不足
目前的教育體系對有限智能學生缺乏針對性的政策與措施,令他們成為「隱形群體」。教師雖然希望協助,卻往往欠缺相關培訓和資源,難以因材施教。這種情況若持續,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升學與就業道路。
4. 出路與希望
即便如此,有限智能學生並非沒有未來。部分教育工作者和社福機構積極推動替代方案,例如技能培訓與興趣發展,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定位。只要社會能提供更多理解與接納,他們亦能在不同領域中發揮所長。
結語
「有限智能」這個名稱,本身就揭示了制度的不足。他們既不是傳統定義的智力障礙,也不是「完全正常」的一群,於是成為最容易被忽略的孩子。若社會能給予多一點關注與資源,他們的人生或許就能有更多可能。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PS-majvR0&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