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稱‧霸凌:冷眼以對,還是挺身而出?
霸凌問題在香港存在多年,無論校園內外,兒童與青少年屢次成為同輩欺凌的受害者。近年疫情下,場景更轉移至網上社交平台,霸凌手段無處不在。當欺凌行為觸犯法律,施虐者固然要承擔刑責,但在事件中默不作聲的旁觀者,又是否真的毫無責任?
1. 霸凌陰影:受害者的無奈
不少曾經歷霸凌的學生坦言,欺凌問題似乎無可避免,長期被針對令他們身心俱疲。這些傷痕,往往不只停留於校園階段,而是伴隨他們走過青春,甚至影響成年後的自信與人際關係。
2. 旁觀者的掙扎與愧疚
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的角色同樣複雜。有些人因恐懼或無力感而選擇沉默,甚至事後背負愧疚長達二十年。當欺凌發生在眼前,袖手旁觀雖然最「安全」,但是否也是一種隱性的縱容?這正是旁觀者無法逃避的道德難題。
3. 預防與教育:社會的責任
要減少霸凌,單靠懲罰遠遠不夠。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需共同推廣反欺凌訊息,建立同理心與支持的氛圍。教育年輕人懂得辨識與拒絕霸凌,更要鼓勵旁觀者勇於發聲,成為受害者的後盾。
結語
霸凌不只是施虐者與受害者之間的事,而是一個社會課題。當我們選擇沉默,或許就失去了一次改變結果的機會。唯有讓每一個人理解自身的責任,霸凌的循環才有可能被打破。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7GQQWl3nwQ&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