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稱‧虐兒:冷漠與責任之間的抉擇

近年香港接連出現虐兒個案,部分兒童被揭發長期遭受持續甚至嚴重虐待,令人心痛。面對這些慘劇,社會該如何回應?旁觀者的冷眼旁觀,是否也應該承擔責任?

1. 「沒有保護罪」:法律的補位

法改會提出建議,若照顧者或相關機構明知兒童或青少年正受傷害,卻沒有採取「合理步驟」加以保護,應被追究刑事責任。政府亦正研究立法,要求強制舉報懷疑虐兒個案。這些措施,旨在堵塞責任漏洞,避免更多悲劇發生。

2. 旁觀者效應:集體冷漠的陷阱

外國心理學研究指出,愈多旁人在場,愈少人會見義勇為,這就是「旁觀者效應」。當一個孩子在街頭角落無助徘徊,多少人會選擇關心?多少人卻假裝看不見?冷漠或麻木,正是讓傷害得以持續的原因之一。

3. 公義不止於懲罰:孩子的療癒之路

立法與執法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幫助受傷的孩子,還需要心理支援與社會關懷。專業輔導、穩定的寄養安排,以及社區的接納,都是協助他們重建安全感、重拾童年的關鍵。唯有如此,公義才不只是紙上談兵,而能在孩子的生命裡落實。

結語

虐兒不單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的責任。每一個選擇沉默的旁觀者,都可能在無形之中成為幫兇。唯有結合法律約束與社會支援,才可讓孩子真正遠離傷害,迎向希望。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LiKBfnMg8&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96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