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洪流:誰能追得上時代的步伐?

疫情推動的數碼化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政府倡議「善用創新科技應對疫情」,數碼化的腳步比以往更快。由安心出行到電子支付,智能手機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數碼洪流之下,人人似乎都要依靠科技才能順利生活。

50萬港人的「缺席」

然而,統計處於2020年的數據顯示,本港仍有約50萬名年滿10歲或以上的市民沒有智能手機。對於這部分人來說,他們不是不願意跟上,而是往往受限於經濟條件、年齡或身體狀況,被迫在數碼時代缺席。

被洪流沖走的基層生活

沒有智能手機,日常生活的難題隨處可見:無法使用電子支付,購物更不便;進入場所時,沒有「安心出行」二維碼,可能需要額外解釋;甚至連政府派發的電子消費券,也可能因技術門檻而錯過。這些現實差距,令數碼鴻溝進一步擴大。

學習科技的新嘗試

為免完全被洪流淹沒,一些長者和視障人士開始嘗試學習使用智能手機。他們透過社區中心、義工協助,逐步掌握基本操作。從最初的抗拒,到能用手機與家人視像通話、甚至嘗試網上購物,這些學習過程,都是他們融入新時代的努力。

疫後時代的啟示

數碼化的浪潮無可避免,但如何讓弱勢群體不被淘汰,卻是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數碼洪流不是要淹沒誰,而應該為所有人開闢一條「共融」的航道。唯有如此,科技才真正成為連結人心的橋樑,而不是割裂的鴻溝。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rPkI7_dFs&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30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