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蠔:本地蠔業的傳承與新生

流浮山的蠔業歷史源遠流長,世世代代的蠔民以傳統養殖技術維持生計,出產鮮甜馳名的蠔豉與金蠔。然而,隨着進口蠔湧入市場,加上後繼無人,本地蠔業正面臨青黃不接的挑戰。如何守護這項傳統,並為它找到新出路,成為香港漁業與文化保育的重要課題。

1. 傳統蠔業的困境

過往,流浮山蠔民依靠世代相傳的技術,建造蠔排、培養蠔苗,以耐心換取收成。但近年進口蠔價格具競爭力,加上養殖需要長時間與大量人力,本地年輕人不願再接手,令蠔業面臨「有技術,卻無繼承」的尷尬處境。

2. 蠔的生態價值

蠔不僅是餐桌上的珍饈,更有「海洋生態工程師」之稱。牠們能過濾水中雜質,改善水質,蠔礁亦為魚類、蟹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這種天然的生態功能,令蠔養殖的價值超越經濟層面,更與環境保育緊密相連。

3. 修復蠔礁的新嘗試

近年,一些環保團體開始在本港不同地點推動蠔礁修復工程。透過重建蠔礁,不僅有助改善海洋環境,還能提升生物多樣性。這些努力為本地蠔業注入新的想像:蠔不再只是商品,而是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4. 出路與未來

要讓本地蠔業持續發展,除了傳承技術,亦需結合品牌化與生態價值。發展生態旅遊、推廣本地養殖的優勢,或能吸引年輕人重新投入這門傳統產業。當蠔的價值被重新認識,本地蠔業或可走出困境,迎來新生。

結語

「年年有蠔」不僅是飲食傳統的延續,更是文化與生態的交集。守護蠔業,就是守護香港的漁業根基與海洋環境。未來,當傳統與創新並肩而行,本地蠔業或能再次綻放光彩,繼續在時代洪流中留下一抹鹹香的印記。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zgdub5mhE&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8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