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心事:當壓力壓得孩子透不過氣

香港學生自殺數字在過去十年間幾乎倍增,2023 年更錄得 32 宗個案,創下十年高位。政府解釋稱,學生在三年疫情過後重返校園,因適應困難而出現心理危機。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成長路上的壓力,並不單單來自課本與考試。

1. 學業重擔下的無聲呼救

中學生特別是備戰文憑試的中六生,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根據非政府組織調查,超過六成受訪學生出現抑鬱表徵,考試壓力成為他們最沉重的枷鎖。高分數、高排名的競爭文化,往往令學生無法喘息,難以尋找自我價值。

2. 疫情陰影與適應困難

三年疫情,剝奪了學生的校園生活與社交經驗。當他們重新回到實體課堂時,需要適應密集的學習節奏與人際互動,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加劇了心理壓力。有人選擇沉默承受,卻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深淵。

3. 學業以外的隱性壓力

除了考試,學生還要面對家庭期望、人際關係、甚至未來規劃的不安。當家長一味要求成績、忽略情感需求,孩子的孤獨感與無力感便會加深。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渴望或許不是減少功課,而是被傾聽、被理解。

4. 他們的心聲:想要的只是陪伴

有學生直言,他們最希望大人能夠耐心聆聽,而不是急於批判或給予標準答案。陪伴與理解,比物質或「成功公式」更能支撐他們走過迷茫時刻。

結語

「年少心事」並非小事,而是香港社會亟需正視的危機。當學生的壓力不再只來自課室,而是蔓延至生活的每個角落,教育與家庭便必須一同承擔責任。唯有在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下,孩子們才有機會在壓力洪流中找到生存的浮木。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njnatT3eE&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22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