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犬兒:公屋政策下的人狗情緣
收地上樓與毛孩的抉擇
隨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推進,不少村民因收地而獲派公屋,生活環境隨之改變。然而,陪伴他們多年的貓狗卻因公屋扣分制的限制,無法與主人一同「上樓」。有估計指出,將有數以千計動物因此流離失所。對不少家庭來說,這不僅是住屋轉變,更是一場人與毛孩的生離死別。
人狗之間的深厚情感
常說狗隻有靈性,牠們不單是寵物,更是家人。對於一些飼主而言,狗隻是精神支柱,是陪伴他們走過艱難時刻的夥伴。有人甚至願意與狗隻相守至生命最後一刻,體現出跨越物種的深厚情感。這份「家有犬兒」的真實情誼,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具與情感的兩極對待
然而,社會上亦存在另一種態度:有人把狗隻視為工具,用於看門或其他實用目的,當無用之時便棄之如敝屣。「共患難不共富貴」的現象,揭示了對動物價值觀的分歧。這些流離失所的毛孩,往往成為動物收容機構的新挑戰。
扣分制與「伴侶犬」申請
現行屋邨管理的扣分制,對飼養寵物設有限制。但同時,住戶可以申請狗隻成為「伴侶犬」,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能合法留在公屋。這不僅需要飼主承擔更多責任,也反映出制度在保障環境衛生、鄰里關係與動物福利之間的平衡。飼主能否跨過申請門檻,往往決定了人狗情誼能否延續。
結語:制度與情感的拉鋸
在城市發展與動物權益之間,存在著無法忽視的矛盾。對於不少人來說,狗隻不僅是寵物,更是家人。如何在政策框架下保留這份情感,避免動物因規限而流離失所,是值得社會深思的課題。唯有在制度設計中兼顧人與動物的需求,才能真正體現共融與善待生命的價值。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vGFa7TCC4&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