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郵輪碼頭淪為「死城」?投資82億後的尷尬困局
啟德郵輪碼頭自落成以來,一直背負「死城」之名。即使政府當年斥資約82億元興建設施,期望打造香港國際郵輪樞紐,但12年過去,人流稀少的情況始終未有改善。隨着營運商合約將於2028年屆滿,政府計劃今年下半年重新招標,這座「白象工程」能否迎來新生,成為討論焦點。
人流不足的長年困境
郵輪碼頭原本被寄望帶動啟德區發展,吸引旅客及市民到訪。然而,落成以來一直被批評「門可羅雀」,不但未能發揮國際郵輪樞紐的作用,連周邊交通配套亦長期被詬病,令碼頭難以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活動空間淪為閒置
政府早年提出,在郵輪淡季會利用場地舉辦各類活動,期望提升地點的人流及使用率。但多年來,活動數量卻逐年下降,空間使用率遠低於預期。原本作為「多功能」的設計,逐漸演變成「無功能」的局面。
政府轉變思維的挑戰
面對批評,政府近日表示會「轉變思維」,探索更靈活的方式,活化郵輪碼頭。然而,如何吸引市民和旅客前往,如何善用場地舉辦更多活動,甚至如何與啟德區整體規劃融合,仍是待解的難題。
結語
啟德郵輪碼頭的故事,折射出公共投資與城市規劃的矛盾。投入巨額資金,卻未能達致應有成效,正是「死城」爭議的核心。隨着合約即將到期,未來的招標和政策是否能真正改變現狀,將是決定這座碼頭能否「翻生」的關鍵。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6u33Z8l5jPw?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