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枱打牌:麻將文化的傳承與轉型

麻將,對香港人來說不僅是一種消閒娛樂,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從家庭聚會到朋友相約,「開枱」早已成為聯繫感情的重要儀式。隨着時代變遷,麻將的製作與打牌場所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依然在城市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1. 從「刮竹」到機器製造

昔日的麻將多以木材或竹片製成,由師傅親手雕刻牌面,這門工藝被稱為「刮竹」,麻將館亦因此得名「竹館」。如今,市面上的麻將幾乎全由機器大量生產,傳統手雕麻將逐漸式微,入行逾半世紀的師傅正努力尋找方法,讓這門技藝不至於失傳。

2. 麻將館的時代挑戰

隨着娛樂選擇多元化,加上網上遊戲及手機麻將興起,傳統麻將館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為了生存,不少麻將館嘗試轉型,例如改善環境、引入自動麻將枱,甚至結合餐飲服務,務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留住客源。

3. 麻將的文化魅力

打麻將不僅是本地人的集體回憶,亦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更有不少居港外國人愛上「打牌」,藉此認識朋友,感受最地道的香港社交文化。四人圍枱,碰牌聲響,不單是遊戲,更是一種交流與歸屬感。

結語

麻將的歷史,既是工藝的傳承,也是社會變遷的縮影。雖然傳統「刮竹」技術逐漸消逝,但麻將的文化生命卻仍在延續。無論是家庭中的一局,還是麻將館裡的熱鬧聲,這份屬於香港的「打牌精神」,仍將繼續陪伴一代又一代人。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oiOgxiU&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20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