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下的工地:工作暑熱警告是否形同虛設?
今年五月,一名地盤工人懷疑中暑不治,事件再次觸動社會對「工作暑熱警告」制度的關注。當日雖然天文台已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但勞工處的工作暑熱警告卻未有生效。翻查紀錄,過去兩年多當局僅發出過一百四十多次黃色警告,從未啟動更高級別的紅色或黑色警告。為何在炙熱難耐的天氣下,卻始終未達標準?
工人自救:從冰水到降溫裝備
在烈日下工作,工人往往要靠自己尋找方法降溫。有人在表演公仔時自備降溫工具,避免缺氧;有地盤則設置製冰機,讓工人自製凍飲解暑。這些自救方式反映前線勞工對高溫的無奈,也揭示官方警告未能真正回應實際需要。
警告制度的盲點
專家指出,暑熱警告的準則過於單一,未能全面反映不同地區的實際熱壓力。香港地形複雜,不同地區的溫度和濕度差異大,但現行制度未能區分,令警告訊號與現場感受脫節。結果,即使工人身處極端高溫環境,也未必觸發高級別警告。
指引與執行的落差
勞工處建議僱主按警告級別為工人安排休息時間,但業界卻直言難以全面執行。部分棚架公司坦言,若嚴格依照指引停工或休息,將難以承受成本壓力。工會批評,這些指引淪為紙上談兵,工人仍暴露在高風險中。
中暑工傷與流動支援
熱壓力導致的工傷個案屢見不鮮。為減低風險,紅十字會設立暑熱流動休息站,讓工人可以臨時避暑;但這些措施只是輔助,無法取代僱主應有的責任。民間團體更促請政府增加罰則,讓僱主必須正視高溫工作環境的危險。
結語
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時代,如何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已不容再以「形式指引」交代。要讓工作暑熱警告真正發揮保護作用,制度必須更貼近實際、加強執法,並確保僱主承擔責任。唯有如此,工人不再需要靠冰水與自救裝備來換取一份基本的安全。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fNSi9ovvFyU?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