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勞工政策背後的陰影 保障是否到位?

香港近年勞工短缺,政府自2023年起擴大輸入勞工政策,容許僱主在聘請不到足夠本地員工的情況下,申請輸入外地勞工,以解燃眉之急。政策設計初衷是平衡本地就業與人手不足,但實際執行情況卻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勞工權益疑被剝削。

本地就業保障流於形式?

政策規定,本地工人與輸入勞工的比例必須至少達到2比1,確保本地人就業優先。然而,有僱主為了滿足要求,選擇解僱本地工人,再以散工形式聘用他們。這種「變相削弱」全職就業的做法,不僅令本地工人的保障大打折扣,也令政策初衷失色。

「陰陽合同」侵蝕外勞收入

為保障外地勞工的待遇,當局要求輸入勞工的薪金不得低於本地工人的月薪中位數。但調查卻揭露,有僱主要求外勞簽署「陰陽合同」,表面工資符合法例,但實際上卻剋扣他們一半薪金。這種剝削方式,不僅違反政策精神,更令輸入勞工在異地生存雪上加霜。

監管漏洞如何補救?

從本地工人被削弱保障,到外勞工資被侵蝕,問題核心在於監管是否足夠。當局如何加強審查僱主行為?如何確保工人不因政策漏洞而受害?這些都是政策能否落實的關鍵。

結語

輸入勞工政策本意是解決人手不足,並兼顧保障本地工人及外勞,但若監管不足,便可能淪為剝削工具。如何在保障本地就業與外勞權益之間找到平衡,將考驗香港未來的勞工政策智慧。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he9YDDGGMMo?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