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載我?網約車合法化的爭議與挑戰

自2014年網約車平台進入香港市場以來,關於其合法化的爭論從未間斷。時隔十一年,政府終於提出立法規管,意味著網約私家車將變相合法化。這不單是一場交通政策的改革,也是一場社會對公平、安全與市場競爭的再討論。

合法化:保障乘客還是限制發展?

新政策要求司機、車輛及平台必須申領牌照,並強制購買商業保險,表面上為乘客提供更大保障,減少「黑車」灰色經營的風險。然而,規管背後亦伴隨限制,例如車齡上限設為七年,被不少業界批評為門檻過高,恐怕阻礙部分司機入行。

司機數目成關鍵

網約車合法化的初衷,是補充公共運輸的不足,特別在繁忙時段或偏遠地區,讓乘客多一個出行選擇。但若因為門檻過高導致司機數量不足,政策目標或將落空。乘客最關心的,始終是「能否即時有車可搭」;若供應追不上需求,制度設計就需要重新檢視。

平台角色與責任

除了司機,平台亦須面對規管挑戰。日後必須取得牌照,並承擔監管責任,這有助確保服務水平與乘客安全。但同時,也可能增加平台的營運成本,進而影響收費水平。如何在保障消費者與維持合理車資之間取得平衡,是平台不可迴避的問題。

結語

網約車合法化,是香港交通發展的重要一步,但成敗關鍵在於如何兼顧保障與靈活度。若規管過嚴,反令市場萎縮;若規管過鬆,又可能損害乘客權益。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未來乘客上車時,能否真正安心地問一句:「誰來載我?」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7lqz12eUHKY?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