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行:港人日常與城市面貌的縮影
儘管超市、百貨與網購早已滲透日常生活,街市依然是許多香港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場景。它不僅是買餸的地方,更是社區文化的縮影,承載著市井風貌與人情味。
1. 街市的歷史演變
香港的街市隨時代發展而轉變:
1. 早期的露天市集:攤販沿街擺賣,呈現最原始的市井風貌;
2. 後來的街舖:逐步形成較有秩序的購物空間;
3. 市政大廈的興建:政府規劃下的集中式街市,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環境。
這些不同階段,不單是購物方式的演進,也是香港城市發展的重要印記。
2. 現代街市的矛盾
雖然街市林立,但問題亦不少:
1. 價格偏高:部分地區的居民即使有街市,買餸卻要「捱貴價」。
2. 選擇有限:有些街市食材種類不多,難以滿足市民需求。
3. 空置攤檔:長期無人經營,導致街市失去應有的活力,居民甚至需要跨區購買食材。
這些矛盾反映出現時街市規劃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落差。
3. 如何改善街市規劃?
要讓街市重拾活力,規劃與政策必須更貼地:
1. 增加食材多樣化:提升競爭力,滿足不同家庭的需要;
2. 靈活租金及政策支援:吸引更多年輕檔主進駐,避免空置;
3. 社區功能延伸:空置攤檔可轉化為社區活動或共享空間,延續其社會價值。
街市不只是經濟活動場所,也能成為凝聚鄰里、促進共融的平台。
結語
街市是香港生活的獨特符號,既承載著歷史記憶,也反映著社會現實。如何在保留傳統風貌與滿足現代需求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街市能否繼續成為市民生活的核心。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h0lgFRwu4&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