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熱潮下的隱憂:山徑的呼救

疫下山林成避風港

疫情期間,不少人為了逃離都市的擠迫與風險,選擇走進大自然。郊遊、露營、遠足成為近年最受歡迎的消閒方式。然而,這股「行山潮」帶來的不僅是身心放鬆,還留下了沉重的生態代價。

山野垃圾與火患危機

隨著人流激增,山野垃圾不斷累積,煙頭、膠樽、即棄餐具等隨處可見,更引發頻繁的山火。這些問題不僅破壞景觀,更嚴重威脅山林生態,對野生動植物造成長遠影響。

山徑受損與拯救挑戰

過度使用令不少山徑沙化,寸草不生,部分路段甚至變得危險。去年攀山拯救事故達602宗,創下十年新高。這些數字提醒我們,當山徑失去原貌,不單是大自然受傷,行山人士自身的安全亦受到威脅。

義工與修復行動

幸而,不少行山愛好者並非只做「使用者」,更以義工身份投入保護。他們自發組織,上山下海執拾垃圾,或長期觀察山貌變化,協助修復受損山徑。這些微小卻持續的努力,正為山林注入一絲希望。

無痕山林的理念

世界各地早已推廣「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概念,鼓勵行山者在享受自然之餘,不留痕跡,保留山野最純粹的原貌。人類若能「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山林或許能回復昔日的寧靜與生機。

結語

行山是一種放鬆,但更是一種責任。當大自然成為我們的避疫港灣,我們亦應守護它的完整。唯有在山徑上留下更少痕跡,才能讓未來的人同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COqhrnGrM&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65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