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上大學: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重重障礙

在香港,要升讀大學已是不少學生的夢想,但對聾人及聽障人士來說,這條路更是困難重重。由於聽力局限,他們在課堂上需要額外的支援,但目前只有少數大學提供手語傳譯,絕大多數人只能依靠有限的輔助工具,艱難追趕學習進度。

1. Anita的堅持與掙扎

四年前,深度聽障的Anita成功考入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士課程。報名前她再三確認有手語傳譯安排,但開學後校方卻表示政策改變,只提供透明口罩、無線調頻系統、字幕機及同學筆記。試了兩三星期效果不佳,校方甚至建議她退學。
Anita感慨地說:「聾人讀書的機會已經很少、很困難,我很努力一心以入這所大學為目標……你叫我退學,我真的很難接受。」最終,她多番爭取下,校方只提供四個科目的手語傳譯,其餘十多科,她唯有透過獎學金與借貸,籌得二十多萬傳譯費用,才得以完成課程。

2. 數字背後的冷峻現實

教育局數字顯示,過去五年,每年能成功入讀資助全日制副學士及學位學士課程的聽障人士不足百人。本學年,全港僅有97人。雖然教資會每年撥款6,750萬元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但資源如何分配,全由大學自行決定。這亦導致支援成效參差,令聽障學生往往要靠自身與家人的付出來填補制度的缺口。

3. Marco的曲折路

同樣是深度聽障的Marco,原本夢想成為律師,但在副學士階段便遇上障礙。他表示:「手語翻譯對我們來說是奢侈,但至少有科技輔助……可惜很多時候都沒有。」由於難以讀唇、跟不上課堂內容,他最終成績不達標,無法修讀法律。
不過,他沒有放棄,轉而攻讀港大的資訊管理學士。幸而校方後來安排了手語傳譯,他的成績明顯改善,並計劃畢業後再次挑戰律師夢。

結語

Anita與Marco的經歷,揭示了聽障人士在高等教育中面對的制度缺陷與現實困境。當政府強調資源已投放,但實際支援仍不足時,學生只能以自身努力與經濟壓力填補缺口。聾人要追夢,付出的代價比一般學生更大。未來,若香港真要實現「教育平等」,必須確保資源真正落到需要的人手上,否則「升學無障礙」只能停留在口號層面。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6diAB5DYw&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8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