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兒童成長記:贏在起跑線,還是輸掉童年?

疫情三年,香港的教育和兒童成長模式出現了深刻變化。隨着全面復常,學校恢復面授課堂,課餘活動重回實體,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場關於童年的爭議:家長是否正把孩子推向過度「繁忙」的學習生活?

1. 報復式補課與興趣班熱潮

疫情期間,學生學習進度受到影響。隨着校園重開,不少家長擔心子女「輸蝕」,於是「報復式」為孩子安排興趣班與課程,務求補回落後的學業與技能。舞蹈、音樂、語文、運動,課程表排得滿滿,孩子的日常幾乎被「進修」填滿。

2. 入學面試新挑戰:短片競爭

疫情改變了入學模式,不少學校以家長為子女錄製短片取代面試首輪甄選。這令家長們不得不提升拍攝與剪接技巧,同時為了讓孩子「出鏡」內容更吸引,更加頻繁地安排各類活動。於是,錄製短片變成另一場「起跑線戰爭」。

3. 「贏在起跑線」的再現

「贏在起跑線」的思維在疫情後捲土重來。部分家長希望子女不單止要「追回落後」,更要「跑得更快」。然而,這樣的「繁忙」成長,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還是只滿足了家長的不安與焦慮?

4. 快樂與成長的平衡

教育界專家提醒,兒童的成長並不只是學業和技能的累積,更需要快樂與自由。過度「繁忙」的安排,或許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性與創造力,甚至影響心理健康。如何在學習與快樂之間找到平衡,成為疫情後教育的新課題。

結語

「繁忙」並不等於「成功」,童年的價值也不能只以成績與獎項衡量。讓孩子在快樂與自由中學習,或許才是最長遠的「起跑線」。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8L_fM3NUY&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85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