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企」難支:社企在香港的生存挑戰
社會企業在香港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只要其宗旨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核心,而非追求最大利潤分派予股東,便可被視為「社企」。然而,雖然「投身容易」,真正要在現實環境中經營卻困難重重。
1. 倚賴政府的起步資金
有機構在2023年訪問逾百間社企,發現六成社企的起始成本來自政府資助。這反映出香港社企在起步階段,對公帑的依賴性極高,若缺乏這份支持,很多計劃難以成形。
2. 資助申請的繁瑣程序
雖然政府提供資助,但過程卻並不輕鬆。超過八成的社企表示,申請資助需提交繁複文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本應將心力放在創新與服務上的社企,反而被行政程序拖慢腳步,加重營運壓力。
3. 經營困境與前景疑問
社企既要兼顧社會使命,又要維持財政可持續,平衡並不容易。在市場競爭激烈的香港,要靠單純的善念吸引用戶並不足夠,如何在理念與營運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每個社企必須思考的問題。
4. 社會資源與支持的不足
目前社會對社企的理解和支持仍有限,資源配置亦未完全配合其發展。若缺乏更完善的政策、社會認同及合作平台,許多有潛力的社企難以突破「短命」困境。
結語
「獨『企』難支」揭示了香港社企面臨的現實困境。它們肩負社會使命,卻在資源、制度與市場三方面受制。若社會真心希望這類企業發展,便需要更多支持與制度配合,讓社企能持續走下去,而不只是曇花一現。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IQTCFukeY&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