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場難禁:SmartPLAY能否解困?

康文署轄下的康體設施多年來備受市民追捧,無論是羽毛球場、籃球場還是足球場,幾乎每逢開放預約便秒殺。然而,違規轉讓與炒賣場地的情況卻屢禁不止。為了打擊「炒場」亂象,康文署於2023年推出SmartPLAY系統,透過新技術偵測異常登入,並加強巡查及懲處。但市民反映,即使系統上線,想要成功訂場仍然是一場難求。

排隊黨變程式黨

過往「排隊黨」通宵輪候的場景,逐漸被自動化程式取代。炒場者利用電腦程式大規模搶場,再高價轉售,令真正需要場地的球隊被迫「硬食」炒價。市民的怨氣在於,雖然官方推出了技術性防範,但炒風依然有漏洞可鑽。

SmartPLAY的漏洞與挑戰

實測顯示,SmartPLAY雖能攔截部分異常登入,但「排隊毋須登入」反而成為新的漏洞,讓炒場者仍有機可乘。有專家建議,系統應與「智方便」掛勾,加強身份驗證,確保使用者為真實市民。然而,現行制度下,團體場地允許轉名,反而助長了炒賣,削弱了打擊成效。

法規與執行力不足

目前康文署只能取消違規預約或暫停帳戶,缺乏刑事檢控的權力。有議員認為,應賦權康文署進行刑事檢控,從源頭提高炒場成本,否則罰則過輕難以遏止。

設施不足的根本問題

學者指出,炒場現象之所以長年不斷,根源在於康體設施供不應求。土地發展過度集中,體育場館數量遠追不上需求。以元朗十二區體育館為例,規劃多年仍未動工,拖延成為制度痼疾。當供應遲遲未能增加,再嚴的制度也難以舒緩市民「無場可用」的困境。

結語

SmartPLAY的推出,顯示政府並非毫無作為,但技術防範若未能配合更嚴格的法規與充足的設施供應,炒場依然難以杜絕。市民期盼的不是單靠「堵漏洞」,而是能夠在家門口就有更多合理價錢、可即時使用的康體場地。打擊炒風,最終還是要回到解決「供需失衡」這一核心問題。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iGNX9JJLmOs?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