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疫症之後:香港人的復常與挑戰

疫情漸行漸遠,香港社會總算踏上復常之路。街頭重現人流,商業活動逐步恢復,但回歸正常並不代表安枕無憂。市民與小商戶在疫情後的生活與經營,依然面對沉重挑戰。

1. 經濟復甦未及預期

雖然社會重新開放,經濟活動明顯增加,但復甦速度卻未如理想。許多行業仍在等待消費力真正回暖,市民荷包緊縮,直接影響市場活力。復常的背後,仍有一層現實陰影。

2. 消費壓力倍增

電費、食品、交通等基本開支接連上漲,令基層與中產家庭同樣吃不消。面對「日日貴」的生活壓力,不少市民只能「節衣縮食」,甚至養成「慳得就慳」的習慣,將支出壓縮到最低限度。

3. 商戶的掙扎與智慧

三年疫情改變了營商環境,不少小店與中小企即使重開,仍舊處於艱難局面。租金高企、消費不足,迫使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有商戶選擇開源節流,有人嘗試轉型或加入創新元素,只為維持營運。

4. 前景能否好轉?

苦捱三年疫情,市民與商戶都渴望「苦盡甘來」。但未來經濟能否真正走出陰霾,仍取決於香港如何吸引消費力回流、如何支援中小企,以及市民對生活信心的恢復。

結語

復常不只是口號,而是市民與商戶每天的真實掙扎。當生活壓力持續增加,能否迎來真正的轉機,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iRmvAw06E&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84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