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以致用:重建人與河流的連結
香港曾為解決水浸與防洪問題,把不少天然河流改造成筆直的混凝土渠道。這種改造雖然達到實用目的,卻令城市與河流之間逐漸失去連結,居民對河道的認識和情感愈加疏離。近年隨着國際案例的啟發,本港重新思考河流在城市發展和社區生活中的角色。
河流的國際借鏡:清溪川啟示
韓國首爾清溪川的復修計劃成功,讓城市重拾水岸空間,兼顧生態、文化與公共生活。這個例子成為香港學者及規劃者的重要參考,推動人們關注啟德河等本地河流的發展潛力。
河流教育與社區共構
有學者提出以啟德河為主軸,發展社區教育,讓居民從參與中重新理解河流價值。河道不再只是排洪工具,更可成為自然學習與社區共構的載體,促進環境保育與社區歸屬感。
生態復修:重建自然棲息地
環保團體與有關部門合作,改善河道生態環境,例如增加河床綠化、恢復水生物棲息地。這些努力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令河流成為人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空間,而不僅是冰冷的渠道。
河流的文化價值
除了生態和教育,河流還承載地區歷史。有人透過口述歷史和地方研究,喚起公眾對河流相關文化的記憶,提醒大家水岸空間亦屬於集體生活的一部分。
「河畔城市」的願景
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河畔城市」發展概念,期望打造既宜居又富文化內涵的城市空間。要實現這個願景,需要規劃者、居民和社區團體攜手合作,讓河流真正融入都市生活。
結語
河流不應只是排洪渠道,而是連結自然、生態與文化的重要紐帶。透過教育、保育和社區參與,香港有機會重建人與河的關係,實現「河畔城市」的藍圖。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PQo3jfXaY&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