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基層醫療的漫長路

香港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一向為人詬病,專科新症最長輪候甚至超過 200星期,市民要等做檢查或手術,往往心力交瘁。與其無限等候,不如從源頭入手——「未病先防」。

1.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出台

政府近期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重點放在 「預防為主,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份藍圖的願景,是希望透過完善的基層醫療制度,減輕醫院壓力,改善市民健康水平。

2. 社區的預防性治療

社區早已推行多項預防措施:

     疫苗接種:有效減低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產前檢查:保障孕婦與嬰兒健康;

     大腸篩查:提升早期發現癌症的機率。

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了成效,卻未能全面滲透至所有市民。

3. 為何成效有限?

     自90年代以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不斷被提出,但至今仍未見顯著成果。原因包括:

     醫療資源分配傾向治療,而非預防;

     公眾對預防醫學的認識不足,參與意欲有限;

     政策推行未能全面落地,缺乏長遠持續的支持。

4. 預防醫學的關鍵角色

若能加強基層醫療,推動市民定期篩查、健康管理,醫療體系的壓力將大大減輕。更重要的是,市民的生活質素與壽命也能得到保障。

結語

「未病先防」不只是口號,而是關乎整個社會醫療負擔與市民健康的重要議題。如何將理念落實到日常生活,將決定香港醫療系統能否真正邁向可持續發展。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W-nwegBkM&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88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