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去向:回收與再生的城市故事
老木廠的謝幕
位於上水的志記鎅木廠在清拆後,象徵着香港傳統木業逐步走到尾聲。負責人王鴻權(權叔)處理完剩餘木材後正式退休,結束數十年的木廠生涯。而他的弟弟王鴻強則延續了另一種使命——透過回收木料,支援古蹟修復工作,讓舊木得以重生。
香港的木材來源
每日香港產生的園林廢木和工商業木材多達數百噸,主要來源包括:
綠化與樹木管理:樹木修剪、倒塌。
工商業廢料:建築木板、托盤、包裝木料。
若不處理,龐大的木材廢料只能送往堆填區,造成環境壓力。
回收與轉化
政府的 「Y‧Park」 回收場能處理部分廢木,轉化為木屑、覆蓋物,甚至作為燃料,減輕堆填壓力。然而,仍有大量木材交由私營木工場回收。這些工場會把木材轉化為:
1. 家具與工藝品
2. 建築或修復用料
3. 環保再造品
這樣既延長了木材壽命,也為「循環經濟」打開新可能。
木業轉型的意義
《木的去向》既是懷緬一代木業匠人的離場,也是展望木材回收再生的未來:
文化承傳:老木匠與古蹟修復結合,延續香港歷史建築的生命。
環境保育:減少園林廢木進入堆填區,推動低碳循環。
產業創新:年輕工匠與環保設計師,正嘗試將回收木材融入新創產品。
總結
這一集透過「木廠謝幕」與「回收新生」的對比,凸顯了香港傳統產業如何在城市更新與環保意識下,轉化為另一種延續。木材不僅是建材,更是一種文化與資源的循環。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gskiiq_RM&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