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真「有機」?
「有機」的標準與迷思
「有機食物」一般指在種植或飼養過程中,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激素及基因改造技術,強調 自然循環、環境友善。然而在香港,消費者常面對疑問:
誰來保證「有機」是真的有機?
標籤是否可信?
價格是否與品質掛鈎?
香港的現況
無法例監管:香港暫時沒有針對「有機食物」的強制法律制度。
自願認證:現有的「有機認證系統」主要由本地機構或行業協會推動,農戶和漁民可自願參與。
非強制性:即使產品沒有取得認證,仍可標榜「有機」出售,導致市場存在灰色地帶。
這意味著,市民在選購時,需要依賴商戶誠信和自我判斷。
挑戰與機遇
1. 挑戰
認證成本高,令小農戶卻步。
市場透明度不足,消費者信心有限。
香港土地有限,有機農業規模難以擴展。
2. 機遇
市場需求逐步上升,特別是注重健康和環保的消費群。
本地品牌若能建立「可靠認證 + 穩定供應」,有機會突圍。
「有機 + 在地生產」可以結合,吸引希望支持香港農業的市民。
社會影響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希望獲得更清晰透明的標準。
農戶/漁民:雖然有心推動有機,但需要政策扶持與市場配套。
政策層面:節目也拋出問題——香港是否需要 立法監管「有機標籤」,以保障消費者與誠實農戶?
總結
《有機真有機?》提醒觀眾,有機食物並非單純的「健康選擇」,更涉及 市場信任、政策支持與本地農業發展。香港若要推動真正的有機產業,未來或需 制度化認證,並建立更健全的監管架構。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9SwU7EYcY&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