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敏兒:在誤解與接納之間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鐘聲響起、鞦韆搖動,都是尋常不過的日常場景。然而,對感覺反應過敏的孩子來說,這些刺激卻可能是恐懼與不安的來源。由於神經系統無法有效處理外界訊息,他們往往只能透過哭鬧或逃避來表達。這群「高敏兒」的存在,正提醒社會需要更多理解與關懷。

1.被誤解的孩子

社會對高敏兒的認識有限,不少孩子因此被誤標為「挑剔」、「細膽」,甚至被質疑是性格缺陷。這些錯誤標籤不僅令孩子背負壓力,更加重了家長的無力感與孤單感。

2. 家長背後的辛酸

照顧高敏兒需要極大耐性與包容。家長不僅要面對孩子在學校或社交場合的種種挑戰,還要承受外界的質疑與比較。許多人因此長期處於情緒壓力之中,缺乏足夠支援。

3. 高敏感是一份天賦

研究顯示,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屬於高敏感族群。與其視之為缺陷,不如理解為一種天賦。高敏兒往往觀察入微、情感豐富,若能在合適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敏感將成為創造力與同理心的來源。

4. 社會的接納與包容

要讓高敏兒茁壯成長,社會需要更多教育與資源支援,讓公眾明白「高敏」並不是異常,而是一種特質。當我們選擇理解與接納,就能幫助孩子從被動逃避,走向主動發揮潛能。

結語

「我是高敏兒」這一句話,既是自我介紹,也是社會的呼籲。當我們放下標籤,以包容和愛去陪伴,高敏不再是負擔,而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禮物。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i0CUaA9gI&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40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