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四十年:從「絕症」到共存之路
四十年前的恐懼
1981年,美國出現首宗愛滋病病例。當時,這個世紀絕症被視為無藥可救的死亡判決,感染者往往在社會上飽受歧視與孤立。四十年過去,醫學的突破逐步改寫了這場戰役。
醫學進步帶來希望
隨著「雞尾酒療法」的發明,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愛滋病不再等同「死刑」。近年,香港大學科研團隊更在免疫療法方面取得進展,成功研發疫苗,並計劃於今年在本港展開第一期人體臨床測試,為未來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與病共存的日常
醫學進步延長了感染者的壽命,他們能夠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可是,與病魔共存多年,他們心裡仍背負著無形的壓力。隨著年紀漸長,如何確保晚年生活質素,成為他們新的課題。
社會的課題
除了藥物和治療,社會對愛滋病患者的接納和支持同樣重要。感染者是否能與一般人一樣安享晚年,不單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責任與人性關懷的體現。
結語
四十年來,愛滋病由「絕症」走向「可控」,這段歷程是醫學進步的見證,也是社會價值的考驗。當科研突破不斷推進,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讓感染者真正活得無懼與尊嚴?這不只是醫學問題,而是一場持續的社會修課。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lZWuOMKvQ&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