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殤:建造業工人的血與汗

香港的摩天大樓與基建,背後凝聚着無數建造業工人的心血。然而,這個行業長期存在高危風險。根據勞工處數字,過去十年建造業平均每年發生三千多宗意外,而致命事故更呈上升趨勢。工地上的一宗宗工殤,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個家庭的破碎與悲痛。

1. 意外數字背後的沉重現實

2018年建造業有14宗致命意外,2021年更升至23宗,2022年雖稍微回落至17宗,但翌年又再度上升至20宗。今年首八個月,已有14名工人喪命。這些冷冰冰的數字,映照着工地的危險與工友們的無奈。

2. 加重罰則能否阻嚇?

政府於2023年4月修例,調高《職安健條例》罰則,嚴重個案可循公訴程序檢控,最高判罰一千萬及監禁兩年。雖然法例的修訂提升了阻嚇力,但真正的關鍵,仍在於監管執行是否到位,以及僱主是否願意在安全設備與培訓上投放足夠資源。

3. 工友的無聲悲歌

對工人而言,意外不是抽象的數據,而是切膚之痛。有工友在工作期間,親眼見證兒子在同一工地意外喪生,從此生活陷入無盡哀傷。這些故事提醒我們,每一個意外背後都是家庭的崩塌,留下難以彌補的創傷。

4. 建立安全文化的必要

保障建造業工人,不應只停留在罰則層面,而是要培養整個行業的安全文化。包括工地嚴格監督、強化培訓、加強防護裝備,以及推動工人與僱主之間的安全對話。唯有從根本上提升安全意識,才能減少悲劇重演。

結語

「工殤」不應只是新聞標題,而是社會警鐘。這些工人用生命建設城市,社會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環境。當安全文化真正落實,工友才能安心工作,家庭才不再因一場工地意外而支離破碎。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DLdZYD6Dc&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28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