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清拆陰影下的工業命運
公屋與工廈的矛盾
政府計劃清拆四幢轄下工廈,以興建公屋,包括火炭穗輝、長沙灣宏昌、九龍灣業安及葵涌葵安工廠大廈。政策看似為應付住屋需求,但背後卻令約二千個廠戶陷入困境,他們必須在短短時間內決定:結業、遷入租金高昂的私人工廈,或是競投僅有四十個單位的政府工廈。
香港製造的堅持
自八十年代經濟轉型,本地大部分製造業逐漸北移或式微,如今仍留守的,多是規模不大的印刷、打鐵、機械零件製造廠戶。他們或許無法掀起大浪,卻以細緻的工藝支撐著「香港製造」的精神,默默守住一份自豪與專業。
工業背後的支撐角色
除了生產供應市場,他們亦為公私營機構擔當重要的後勤角色,維修零件、提供配套。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序,卻保障了城市日常運作的順暢。失去了這些工廠,社會或許才會意識到「工業」並非多餘,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未來的路在何方?
面臨清拆,廠戶的出路令人憂心:是忍痛結業?還是硬著頭皮承擔更高成本?這不單是個別工廠的命運,而是整個本地工業價值的再思考。香港還有沒有容納工業的一席之地?工業的社會功能能否被認真對待?
結語:工業價值不容忽視
工廈的清拆,突顯城市規劃中「住屋」與「工業」的拉鋸。當我們追求公屋供應的同時,是否也應留空間予這些默默耕耘的工業?畢竟,它們承載著不只是經濟活動,更是一代人技藝的延續與「香港製造」的精神。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otA5UD3Cc&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