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之戰:本地與「借殼辦學」的矛盾
開篇:政策劃下新界線
教育局在七月宣布,新來港的專才及人才計劃家庭,其子女必須在香港居住或就學滿兩年,才可申請資助大學學額。這項措施意在杜絕所謂「考試移民」,確保資助資源優先服務本地學子。然而,不到一個月,卻爆出「借殼辦學」的灰色操作,讓爭議再度浮上水面。
借殼辦學的模式
調查發現,一些內地學校聲稱與本港私立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香港文憑試課程。家長每年支付十多萬元學費,便可讓在內地讀書的子女掛名擁有香港學籍。這種「借殼」模式表面上與政策相符,實際卻可能為學生打開直通香港升學資源的大門,形成規避政策的漏洞。
家長的選擇與焦慮
對部分家長而言,高額學費換來的是子女更多升學選擇與更大競爭優勢。他們或許視此為「投資教育」的合理方式。然而,這種安排卻讓本地家長擔心,本應屬於香港學生的資源,會被外地學生分薄,加劇升學競爭。
對本地學生的衝擊
在資助學額有限的前提下,「借殼辦學」等於變相增加競爭者。本地學生若要進入大學,將面臨更多壓力。教育資源一旦被「輸出」或被外來模式瓜分,本地教育公平性將受到嚴峻挑戰。這不單是教育政策的問題,更關乎社會對公平與公義的堅持。
結語:公平與資源分配的考驗
「學位之戰」背後,反映的是教育資源有限下的分配矛盾。如何堵塞制度漏洞,避免「借殼辦學」侵蝕本地學生的機會,同時又能兼顧人才政策的長遠考慮,將是政府與社會需要深思的問題。教育,不僅是學額之爭,更是公平與信任的守護。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DJUeBgYqCuY?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