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之間的風:城市發展與通風難題
開篇:焗熱都市的隱憂
香港的城市風貌高樓林立,但這些建築同時亦擋住了城市原本應有的自然風。走在市區中心,往往感覺悶熱焗促,通風不暢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大困擾。十多年前,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曾提出要減低發展密度,以改善通風,但隨着人口持續增加及房屋需求殷切,建屋壓力與通風改善之間,形成了一個難以避免的矛盾。
發展與通風的拉鋸
過去的規劃建議希望透過降低建築密度,為城市帶來更多清風。但近年房屋供應短缺,令政府積極尋找土地興建住宅,結果「要樓」與「要風」兩種需求對立而生。如何在確保足夠居住空間的同時,維持一個宜居、舒適的生活環境,成為規劃者與市民之間最關注的焦點。
科研為未來提供答案
本地大學的研究已指出,可以透過科學方法預先估算新建築物對周邊通風的影響。這些技術未來若能應用於重建區,將有助於城市規劃更精準地兼顧建屋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研究成果顯示,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必然對立,而是有方法找到交匯點。
評估制度的疑問
目前,政府在動工前的工程項目已要求通過空氣流通評估,檢視設計能否達到合理的通風效果。然而,問題在於私人發展項目是否同樣需要承擔這項責任?若只局限於政府工程,整體城市通風改善恐怕成效有限。如何將制度擴展至更多範疇,仍然有待社會深入討論。
結語:在密度與空氣之間尋找平衡
城市的發展與市民的生活質素並非零和遊戲。香港需要的是一套既能滿足住屋需求,又不犧牲通風環境的規劃智慧。未來的路,或許就在於將科研成果落實於實際政策,並讓公共與私人發展攜手合作,才能真正讓清風再次穿梭於這座高樓林立的城市。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EHNPBpdy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