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圍城:困境中的選擇與希望——當回收停滯不前,唯有減塑才能為城市贏回未來

1. 塑膠如潮,城市被吞沒

每天,超過一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湧入堆填區,其中二千多公噸是廢塑膠。回收率卻僅得一成不到。這組數字,不只是環保報告上的冷冰冰統計,而是一個城市正在被塑膠圍困的真實寫照。

2. 校園啟蒙,習慣是最深的教育

在校園裡,學生們發現設施不足,難以支撐有效回收。校方希望藉此讓年輕人明白,分類不是麻煩,而是責任。教育的意義,不在於口號,而在於讓下一代將「回收」內化為習慣。

3. 前線的聲音,最樸實卻最迫切

清潔工人坦言:若全民都願意參與,堆填區的壓力必將減輕。在屯門的回收站,工人為廢膠逐一分類,化為原材料重返市場。這是一條漫長的流水線,更是一條守護城市的防線。

4. 政策與科技,突破的曙光

環保署集中處理「雜膠」,力圖提升價值;學界以創意將廢膠轉化為教材;企業願意上樓回收,市民自費支持減廢。科技則如一股新力量——人工智能分選,準確率達九成五。當政策、教育、科技相互連結,困境才可能被撕開一道裂縫。

5. 減塑生活,源頭才是關鍵

塑膠不必然是「即棄」。裸買、重複使用,正在成為新的生活態度。源頭減量,不是高調的口號,而是最直接的答案。少買一個膠袋,便是替未來減輕一分負擔。

6. 抉擇在你我手中

廢膠回收的低效,揭示香港環保的瓶頸。但困局亦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選擇。是繼續被塑膠浪潮吞沒,還是共同踏上減塑之路?這不只是政策的考題,更是整個社會的集體考驗。

城市的未來,不在堆填區,而在每個人日常的選擇裡。

YouTube專欄名稱:TVB 星期日檔案 / 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kmffhutlk&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1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