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香港愛滋防控的挑戰與契機

自1981年美國出現首宗愛滋病病例起,全球展開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防控戰。本港自1984年發現首宗感染個案,今年已踏入第40個年頭。截至2024年11月,香港累計感染個案達12,308宗,感染率維持在0.1%,遠低於國際水平,更已連續八年錄得下跌。然而,數據背後仍隱藏新挑戰,值得社會深思。

1. 整體數據向好,但不能鬆懈

本港愛滋病感染率長期低於國際水平,且持續下降,反映公眾教育、防控政策與醫療支援取得成效。過去四十年,檢測普及化、藥物治療及非政府組織的努力,成功壓抑了疫情大規模擴散。這些成績,來之不易。

2. 晚發現個案比例上升

然而,問題並未完全解決。過去十年間,晚發現感染者比例由28.5%急升至47%。這些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較嚴重階段,不僅治療難度增加,更可能在不知情下造成社區傳播。這反映部分人仍對檢測存有抗拒,或缺乏及早驗身的意識。

3. 高齡感染趨勢需關注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50歲以上感染人數有緩慢上升趨勢。隨着人口老化,這群體的防控與教育需求不能忽視。社會往往將愛滋與年輕群體連繫,卻忽略中老年人同樣存在風險,甚至因資訊不足或社會標籤而延誤檢測。

4. 社會如何應對新挑戰

要應對上述問題,除了持續推動全民檢測和去污名化教育,還需針對高齡群體設計更合適的資訊渠道與支援。醫療系統亦應加強早期診斷,降低晚發現比例。唯有全方位合作,香港才能繼續鞏固防控成績,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結語

四十年的愛滋防控,香港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感染率下降固然值得欣慰,但晚發現與高齡化趨勢提醒我們:防控不能止步。當社會能正視新挑戰,並以開放態度面對,香港才真正踏入「四十不惑」,以成熟經驗應對未來的考驗。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D6SYI_X6I&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25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