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義教的少年:運動裡的希望與承擔
在香港,基層小朋友接觸專業運動的機會有限。去年,四名僅僅十四、五歲的少年,卻選擇走上另一條路──自發成立組織,籌辦免費運動活動,並邀請教練義務教學,讓基層兒童也能在球場與跑道上,體會運動的樂趣與力量。
初衷:讓更多人享受運動
運動對於少年人來說,不只是競賽與鍛鍊,更是一種分享。他們留意到基層小朋友因為經濟壓力,未必有條件報讀興趣班或參加體育訓練,因此萌生了「義教」的想法。運動場上,不再劃分貧富,而是一個平等的遊樂與成長空間。
社會意識的萌芽
年僅十四、五歲,這四名少年對「基層」的理解或許未必深刻,但他們透過行動,一步步體會社會不平等的現實。與小朋友互動、與家長溝通,讓他們在籌備義教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社會責任的認識。
學業與夢想的平衡
少年人的生活,本應充滿課業與考試的壓力。他們卻選擇在課餘時間,分工合作,既要兼顧學校功課,又要籌劃活動、聯絡教練與參加者。如何分配時間,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但正正因為這種堅持,才讓他們學懂承擔與紀律。
網絡平台的助力
除了舉辦運動活動,他們還經營一個網上平台,拍攝活動花絮與訪問本地運動員。這不僅為義教計劃宣傳,亦為社會展示了另一種青年力量:年輕人不是只沉迷於網絡娛樂,而是能用新媒體去推動社會改變。
青年力量的價值
他們的嘗試或許規模不大,但卻是難得的種子。四個少年的故事提醒我們,青年不是只能等待社會資源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同樣有能力成為改變的推動者。當社會給予他們更多支持,這些小小的火光,或許能燃點成更大的希望。
結語
四個義教的少年,用行動告訴我們:理想不必等到長大後才實現,改變可以從一場免費的運動課開始。當小朋友在球場上奔跑時,不只是體會運動的快樂,更是被四名少年的心意所感染。這是一種跨越年齡的力量,也是社會最需要的溫度。
YouTube專欄名稱:TVB星期日檔案/Sunday Report
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tZFmearfs&list=PLKoXXVQa3yxCaNRzOVmHcc0-dQgyijRIf&index=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