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富戶爭議:得公屋得天下?
香港的公屋制度向來被視為基層市民的安居基石,現時全港約有80萬戶公屋租戶。然而,當中約有5%,即四萬戶屬於所謂的「公屋富戶」。這群家庭收入或資產已超過申請公屋的標準數倍,但依然能繼續居住在公屋,制度背後的矛盾與爭議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公屋富戶是如何出現的?
以二人家庭為例,即使月入超過六萬元,只要繳交較高租金,仍可繼續留在公屋。房委會解釋,這樣安排是為了給予租戶「緩衝期」,讓他們有時間儲錢購買居屋,逐步踏上置業階梯。不過,這樣的做法卻被批評為資源錯配,因為公屋原意是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屋問題。
標準釐定的矛盾
同樣月入逾六萬元,如果是居於私樓的家庭,便已超出入息上限,根本沒有資格以「白表」申請居屋。這種標準上的差異,引發了社會上對於「何謂公平」的爭論。有人質疑,為何同樣收入水平,在公屋與私樓之間,待遇卻有天壤之別。
公屋申請的灰色操作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部分人為了符合公屋申請的入息和資產限額,選擇放棄工作或刻意減少收入,最終成功「上樓」。這種「合理地不合理」的操作,反映出現行制度的漏洞,也讓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家庭苦候多年。
公屋是否仍是最佳出路?
申請公屋,一直被視為解決住屋需要、踏上房屋階梯的最快方法。但當富戶問題與制度漏洞不斷浮現,公屋是否仍能達到「安居樂業」的初衷,值得深思。香港要在公平分配資源與協助基層之間取得平衡,或許需要更果斷的政策改革。
結語
「得公屋,得天下」或許只是一句戲言,但背後折射的是本港房屋資源緊張下的現實矛盾。如何確保有限的公屋資源真正用於最有需要的人,將會是未來房屋政策成敗的關鍵。
YouTube專欄名稱:TVB新聞透視 / News Magazine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NAGlgpqYucU?list=PLKoXXVQa3yxAztxiKBtR0jZgBXG1cLU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