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歷史足跡遊:從石礦場到炮台遺跡

海峽與歷史背

鯉魚門位於維多利亞港東面,是扼守港口的重要海峽。早在明朝《粵大記》中的〈廣東沿海圖〉,便已有「鯉魚門」之稱。昔日這裡既是航道要塞,也是採石工業的重地。清代時期,鯉魚門與牛頭角、茶果嶺、茜草灣合稱「四山」,所產石材不僅供應本地建設,更遠銷廣州、順德,甚至遠達歐洲

1957年,石礦場由外資公司接手經營,至1967年才停止開採。除了工業背景,鯉魚門同樣留下了海盜與信仰的傳說。據說十八世紀海盜鄭連昌曾於此設寨,更建天后廟祈福。這座建於乾隆十八年的天后廟,至今仍屹立於鯉魚門海濱,並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魔鬼山一帶成為軍事要地,先後建造歌賦炮台、砵甸乍炮台及碉堡。雖然大炮早已調防撤走,遺下的炮床與設施卻成為遊人窺探歷史的珍貴見證

行程體

路線由油塘港鐵站出發,先經茶果嶺道走至鯉魚門海濱。三家村內的海鮮酒家林立,洋溢漁村氣息。沿著海邊繼續前行,途經馬環村、馬背村,即可抵達歷史悠久的天后廟。穿過廟宇後,隨即進入昔日石礦場。荒廢的打石場、殘留的建築物,讓人遙想昔日伐石的繁忙景象

離開礦場後折返馬背村,轉入石級登上華人永遠墳場一帶。沿車道走至涼亭,再接梯級與水泥斜道下降,轉入山邊小徑,便能到達隱於林間的砵甸乍炮台。炮床與建築遺跡雖被草木漸漸淹沒,但依稀可見當年軍事設施的規模。之後沿原路返回涼亭,接車道下走回油塘站,全程約六公里,需時約一個半小時

景觀與特

鯉魚門一帶融合了自然海景與人文歷史。沿途既可近距離欣賞鯉魚門海峽、清水灣半島及小西灣的遼闊景致,又能細賞石礦場與炮台遺跡的滄桑。天后廟前的古炮、荒廢的弧型建築與軍事通道,無不承載著時代的痕跡。這裡既是認識香港工業史與軍事史的好地方,也是週末輕鬆遊的理想路線

交通與補

起點與終點均為港鐵油塘站,交通便利。沿途沒有補給點,建議自備飲水與簡單乾糧

注意事

燈塔附近的沙灘常有玻璃碎片,行走須小心。石礦場與炮台的建築結構經年失修,部分或有倒塌風險,切勿攀爬。前往炮台的小徑較為茂密,應穿着合適衣物以免被刮傷

鯉魚門行程不僅是一趟簡單的郊遊,更是一場時光之旅。從海盜傳說到天后廟香火,從石礦工業到軍事設施,這條短程路線凝聚了香港幾個世紀的故事。對於想要在繁忙都市中尋找一段歷史與文化交織的步道,鯉魚門無疑是最佳選擇

 

來源:https://www.oasistrek.com/lei_yue_mun.php

專欄:綠洲Oasistrek

 

返回網誌